9月1日晚,教育部和中央电视台联合推出了2017年《开学第一课》节目,备受关注。本期节目中,“汉字”“武术”“传统文化”等成了大伙热议的关键字。今年《开学第一课》的主题是“中华骄傲”,共分五节,分别是“字以溯源”“武以振魂”“棋以明智”“文以载道”和“丝绸新路”。(9月2日中国教育报)
《开学第一课》节目自开播到今年已是第10个年头了。10年来,节目围绕“常识守护生命”“我的梦,中国梦”等主题,使用中小学生喜欢的节目形式拓展教育,使他们在潜移默化中遭到熏陶和感染。今年节目更是以中小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,让全国的学生领略中华传统文化,感受作为一名中国人的自信与骄傲。
如若说《开学第一课》是电视台给予学生的视觉盛宴,倒不如说,这是一节国家为中小学生精心筹备的实践性课程。一个半小时的时间里,从甲骨文到AI;从琴棋字画,到人文历史;从故事讲述,到现场体验,生动活泼的形式,深厚丰富的内涵,给中小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。虽然《开学第一课》一年只有一次,但它带给中小学生的教育意义却绝不只限于此,其示范与借鉴意义更值得中小学教育工作者认真考虑。
第一,要找寻德育课程的鲜活载体。加大爱国主义教育,激起中小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与国家自信,是德育课程的要紧内容。然而,很多学校的德育课,却仅仅停留在书本文字中,存在于光鲜亮丽的口号上。对热爱祖国、热爱人民、热爱社会主义的提法,学生们可能了然于胸,但学生若没真切的领会,没深入心灵的体认,非常难看到教育成效。
中央电视台的《开学第一课》,没所谓的空洞说教,而是靠人物讲述、视频播放、歌曲演唱、游戏设计等鲜活的教育形式,让学生融入其中,与文字互动,与文化相融,让中华文化深深根植在学生的心里。唯有此,德育才会有生命,教育才会灵动,这点值得教育工作者为之借鉴。
第二,要引导学生聆听窗外的声音。教育不是“两耳不闻窗外事,一心只读圣贤书”。现在,常识的更新速度无比飞速,若学生只能埋头读死书、死念书,则其常识视线或思维广度,都无以适应将来的社会。本期节目,用很多篇幅,展示了AI的成就及其将来的进步方向,告诉学生前沿科技的进步与将来所要面对的世界。这能够帮助学生知道当下,并确定我们的生活目的。
第三,要让学生与崇高的精神对话。教育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,一朵云推进另一朵云,一个灵魂撼动另一个灵魂。教育不止是传授常识,更是传递一种情怀。当九十六岁高龄的许渊冲老先生面对观众侃侃而谈,细数诗歌与翻译之美;当王宁教授亲笔在黑板写下“正直”二字,并讲授其演变过程;当理查德在台上讲述一个外国人与汉字的情结,与通过汉字与朋友结下的深厚友谊……这类不只让学生从中体悟到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,愈加让学生感觉到了这类文人雅士的高风亮节和人类崇高的精神。
大家的教育,应当创造类似的机会,让学生有机会见识更多崇高的人,用他们崇高的精神感染、勉励和教育学生,从而见贤思齐,立志成为同样崇高的人。
虽然今年的《开学第一课》结束了,但中国传统文化的教育、人类精神文明的传承仍然继续前行。历程本次课程的洗礼后,中小学生必然会以愈加美好的姿态和愈加饱满的热情,重新认识中国传统文化,教育工作者也应当从中获寻愈加鲜活的教育方法,给予学生更鲜活的教育。